洪都中医院职工华伟
凌晨2点50下班回驻地班车上,打开手机翻看微信信息,其实有时候不太愿意查看微信,有很多的信息让自己思绪万千,有家人亲友的问候,有各级部门对我们的关怀。
再次看到那首援鄂家属们共唱的《明天会更好》,双眼依旧模糊一片。安静的车上,队员们正抓紧时间休息,没有和大家过多地交流,闭上眼睛,努力使自己平静。回到驻地洗澡后躺在床上,想着妻子明天上班是开车还是地铁,想着涵宝睡觉有没有踢了被子,想着恩宝睡前有没有哭闹。或许今夜有很多人也在思念,无论是医院内的患者,还是各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们,无尽的思念,是心中的愧疚、羁绊、牵挂......
“江南春尽离肠断,平蛮汀州人未归”,但疫情战斗尚未结束,纵有千般思念,更与何人说?路过鹦鹉洲长江大桥,随手在手机上写下,“鹦鹉洲桥偶思忆,扬子洲畔半日闲,小女问及何时回,江城百姓归家时”。
洪都中医院职工邹玉婷
三八妇女节要到了,这几天陆续收到好多祝福,这其中就有武汉市江汉区的公安干警们,虽然我们隔着护目镜和防护服看不清楚脸,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真诚祝福。4个超萌的大白警察胸前写着“祝女医务人员妇女节快乐!”非常感谢!
今天,还收到了来自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的女性用品,真的是贴心满满!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厚爱,我们也会继续努力战胜病毒,让武汉早日恢复往日的繁华,武汉加油!
洪都中医院职工宗颖
从收拾行囊出征武汉至今也有20天了,虽然自己已经做了妈妈,但在父母的眼中,我仍然是一个孩子。虽然他们支持我的任何决定,但仍会有担心与不舍。他们会在我上班时,叮嘱我做好防护,认真做事;休息时,叮嘱我好好吃饭,按时休息。有的时候下班太累直接睡过了,他们会一直等到我睡醒回复他们,才能放下心来。现在每天的汇报已经成为必做的一件事。儿行千里母担忧,充分地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出来,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我很好,不用为我担心。
真的很感谢他们,在我需要支持的时候,永远是我坚强的后盾。愿疫情结束后,春暖花开时,我们能一起携手去看最美的风景。
洪都中医院职工胡志华
经过二十多天的连续奋战,这个星期终于迎来了短暂的休整,而且住处也从原来驻地医院条件较艰苦的集体宿舍搬到了条件较好的宾馆,同时也让我有时间总结和反思一下前段时间的工作。
重症医学科里的工作强度大,技术操作多,暴露感染机会多,工作成就感少。说实话,疫情最严重时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身心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多医护人员表面上表现得很乐观、坚强,但从他们重重的黑眼圈和无力的语调中总能察觉到疲惫和焦虑,坦率地说,我也一度有些迷茫。所幸在组织的关怀和自我调整下,才挺过了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遥想当年在江西医学院读书时,学校组织大家去观看了一部叫《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电影,当年感触不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不够,毕竟那时还是个刚刚学医的毛头小子,甚至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涵义也是一知半解。毕业后二十年我都在急重症一线工作,经历过抗击“非典”、“H1N1”、禽流感的洗礼,看到过无数人间悲喜。今年,又再次来到“新冠肺炎”的战场,每一段经历都在不断磨练我的意志,坚定我的信念。
今天,我重温了一遍《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乔安山能从痛失班长的阴影中走出来,坚持做好事反被人诬陷却矢志不渝,这何尝不是信念的力量。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是什么?也许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雷锋,也有一千个雷锋精神。但这或许不重要,我想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践行雷锋精神。正如《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所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就不黑暗。
电影的主题曲《对待》也仿佛唱出我此刻的心声:“也许你忘了怎么对待,刻骨的对待难以更改,对待生活要用火一般的热情,在对待中寻找答案”,“面对着火红的对待,我感觉你不曾离开,春天的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或许我们对工作生活曾感到过迷茫,但只要对待的信念不曾离开,我们一样能找回答案。
诚如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像张思德、杨根思、焦裕禄、雷锋、孔繁森这样平凡而伟大,而我,唯有加倍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向他们看齐!
来源:洪都中医院官微